道理很简单:决定未来百年国运的,只有2个字 |东哥笔记
2025-07-03 16:23:4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来源:东哥笔记

作者:李成东


东哥笔记186期:

500年的大航海时代,各大帝国都在争夺什么?首先争夺香料、蔗糖、茶叶、咖啡,主要带来餐桌革命;其次争夺白银黄金;其三是穿着革命,棉花和棉制品带来的工业革命;还有贩卖奴隶,为种植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。这个时代的成功关键点:国家/国王支持,人才(航海家、制图专家),舰船/航海图,殖民据点!

历史早有相似剧本—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,吸引外国人才改革发展起来的标杆是秦国。商鞅、范雎等六国士子撑起变法脊梁,而魏国的魏武卒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却因对外来人才不信任,放任吴起、孙膑投奔敌国,最终霸主地位拱手让人。

而美国的发展应该是这一规律的集大成者,不是美国自己有多包容,而是欧洲宗教斗争,把无数顶尖人才推向了美洲。爱因斯坦、冯·布劳恩等科学家的到来,直接推动了美国的科技霸权。

现如今展望未来100年,中国企业全球化争夺什么?原料、人才和市场。华为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全球化企业之一,在于利用好了全球人才。

历史不会重复,但规律永恒——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帝国争霸,战国时期的七雄逐鹿,还是今天的全球商业竞争,人才始终是最关键的胜负手。


效法秦国,广纳世界人才


中国要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,就必须效法秦国,广纳世界人才。

而秦国之所以强大,得益于引入外国的人才!秦孝公是秦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君之一,亲自下了《求贤令》招揽人才,秦国的强大正是从这里开始的。

商鞅(约前390年—前338年),战国时期政治家,著名法家代表人物。卫国国君的后裔,公孙氏,故称为卫鞅,又称公孙鞅,后封于商,后人称之商鞅。在位执政十九年,秦国大治,史称商鞅变法。

张仪,张子,魏国人,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,师从鬼谷子,张仪为秦国提出了著名的连横之策。秦惠文王拜张仪为相,帮助秦国游说列国,以连横破合纵,为秦国之后的东出奠定了基础。

公孙衍,魏之阴晋人,名衍,号犀首。十分擅长辩论,时人称犀首,到了后来大家都叫他犀首,以致于忘了他本来的名字,他在秦惠文王5年来到秦国,被惠文王拜为大良造,帮助秦国完全占领了河西之地,与魏国一战斩首8万,魏国从此一蹶不振。

范睢,魏国人,著名的政治家、谋略家,秦昭襄王执政后期被拜为相,因封地在应城,史称应候。早年在魏国不得志,差点被魏国国相打死,后在张安平的帮助下来到秦国化名张禄。在经过多方努力下见到秦昭襄王,提出了著名的“远交近攻”策略,首先帮助秦昭襄王清除了宣太后、魏冉、以及其他的贵族,之后的长平之战更是用反间计大破赵国,从此赵国再也没有能和秦国对抗的实力。

吕不韦(公元前292年—公元前235年),商人、政治家,卫国人。因帮助异人取得秦国王位被拜为秦国国相,主持编纂了天下闻名的《吕氏春秋》,嬴政继位时甚至称之为“仲父”,权倾天下。

郑国渠,就不说了,由郑国人主持设计和修建的,帮助秦国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粮食基础。

李斯,楚国上蔡(今河南上蔡县)人,是秦代著名政治家,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,功绩卓著。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,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,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,并努力组织实施。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,就先后灭了六国,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、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,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。


看世界史,发现一些基本规律


看世界史,是有一些基本规律的事情。经济依靠什么发展的?信息流动,资金流动,货物流动。背后对应的就是信息革命,金融科技革命,物流革命。

当然背后支撑的就是教育,所有的这些都需要人才支撑。

放眼世界,除了美国,中国的教育是做的最好的。即使按照现有的排名规则,中国高等教育也仅次于美国。

所以我们要对中国未来要有信心,因为这些基本要素没有改变,而是越来越好。

正如邓在1982年10月14日同中央相关负责人谈“六五”计划和长期规划问题时指出:“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,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,不要老把人才卡住。人才不断涌现,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。”

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。”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,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。历史上,人才辈出则兴旺发达,人才凋零则事业衰败。近代以来大量的案例也反复说明人才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兴盛、事业发展的第一位因素。


如何去衡量一个国家的未来?
以及未来这个国家能不能变富裕?


第一看创业者指数。举个例子:中国哪个地方人最有钱?福建莆田,看两组数据大家就明白了:
一组是56789-莆田产业中有中国50%加油站(民营加油站的80%以上),60%金银珠宝行业,70%木材,80%民营医疗、医美,90%寺庙,工艺品等。
一组是3个一百万-100万在全世界创业,100万在全中国各地创业,还有100万在本地创业。所以说莆田人是最有钱的。
第二莆田系产业特点:一大产业;二重资产;三做垄断;四独特的管理人才体系。

莆田模式其实只是中国发展的缩影。

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思考,其实中国就是一个14亿人口超级大海绵。

一个是拼命的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。除了少数尖端技术,还差一些,基本没什么中国不会的了。

一个是拼命的吸收世界的资金,从过去一年几亿美金,到现在世界第一,吸收一两千亿美金直接投资资金。如果开放债券和股市,还会吸收更多资金。

最后如果和美国还有差距的话,就是拼命的吸收世界级的人才。我特别鼓励政府针对世界级的教授专家,技术精英,优秀学生,包括体育人才都吸引到中国来。


所有城市的发展,都离不开人才驱动


过去三十年,头部消费品牌创业的地域/城市特征:供应链和人才驱动,例如杭州、广州、深圳、上海;而人才和资本双驱动,如北京;再如消费市场驱动,典型代表是长沙。与此同时,地方政策对创业的影响,除了直接的对消费品牌公司的扶持之外,主要是供应链、人才的聚集和流动。

中国是最卷的国家,国内太卷,就会往国际市场快速扩张,因而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。中国会向全世界输出最大的创业者群体,东哥认为这叫创业者红利,而非劳动力红利。就全球结构来讲,IT研发人才很多国家都有,像印度,欧洲都有,但有一个类型必须是先天有的,叫创业者群体,中国想发财的人多。


如何在危机中把握千载难逢的机会?

直切要害!

前几日去出差拜访各地会员,从广州到了深圳,中午和一个海豚社会员吃饭。我是十年前在京东集团战略部去俄罗斯的时候认识的。他那个时候刚创业。然后一直稳步萎缩发展。2022年俄乌战争的时候,直接业务起飞了,成为新晋俄罗斯头部华商,这个朋友在之前微博也提到过。

聊了很长时间,我自己总结下来,如何在危机中把握住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?

1)你要一直在牌桌上,才能看得到机会,创业失败下了牌桌就很难把握住机会;

2)胆子要大,敢于尝试,不要被传统思维条条框框约束;

3)切入要害,把握住关键要素,他在第一时间不是抢业务,而是抢人才,人才到手也就是订单到手。不是所有胆子大,第一时间冲到俄罗斯能赚到钱的;

4)迭代学习能力强,快速弥补业务短板,快速迭代,提高业务护城河,全世界中国人多的地方都卷,没有一直可以躺赢的机会;

当然到了一定规模也是有风险的,虽然也能直接和寡头,部长,以及副总理级别“勾搭”了,关系很好,但未来交接班的政治风险,还是客观存在的。有些业务,在俄罗斯是没有办法碰的。但机会确实多,一年干上百亿业务的欧美跨国公司都退出去了,但需求还在,根本做不完。

我建议他:非自己核心的且没有能力去做的,可以找些合作伙伴去做,把利益让出去!


人才如果流失

不可能复兴一个强大的国家


普京名言:二十年还俄罗斯人民一个强大的帝国。

历史上的俄罗斯出现过三个人物,二十年重塑了国家。第一个出场的是1700年前后的彼得一世大帝,用20年时间,重塑了沙俄,打败/消灭了当时不可一世的瑞典帝国。让整个欧洲颤抖!

第二个出场的1762年上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,帝国疆域空前扩大,有了她的基础。她的继任者,才能在1812年打败了法国拿破仑,成为了欧洲救世主。

第三个出场的是1924年后上位的斯大林,利用了欧美大萧条后流出的资金和技术人才,强推五年国有计划经济,十几年时间苏联焕然一新,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,这才奠定了后面和德国对抗的基础。德军70%伤亡发生在对苏联战场上!

但普帝有一点不清楚,此一时彼一时了。集权统治,人才流失,光靠卖资源,是不可能复兴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了。


欧美率先进入发达国家

分析他们为什么成功?


教育改革培养人才,金融创新(一二级市场),自由市场经济(激活企业家精神),专利制度(鼓励创新),保护私有财产(有恒产者有恒心)等等,其它也包括民主的政治制度、新闻监督、产业扶持政策等等,总有一些是对的,但并非全部都是对的。微观操作上,更是千差万别。

聪明人会怎么做?就是先抄一遍作业再说,快速迭代修正政策。此一时彼一时,过去成功的条件,当下未必存在了。你在变,你的对手也在变。


东哥结语


美国最成功的一点在于通过顶级的大学和科技公司,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。

中国要赢得和美国的竞争,那么就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和美国争夺人才。我们需要自己顶级的大学留住人才,需要顶级的公司留住人才,更需要他们向全球吸引顶尖人才。

那么一套引进人才制度绿卡制度就必须建立起来。和美国一样,有目的性的吸引自己需要的人才!这都是美国非常好的经验。

俗话说,水往低处流,人往高处走。何为低,何为高。有一些基本的规律,一个是权力中心,一个是财富中心。

美国之所以是全球的“中心”,一个是权力中心,一个是财富中心。中国能否吸引世界人才,一个是世界影响力,一个是还是要发财。

当然中国也要更加开放,对于各类优秀人才,还是要开放“中国绿卡”。要相信我大中华美食文化的实力,可以融合所有民族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